首页 中国新闻 中国特稿:《青绿》《咏春》登陆狮城 热辣滚烫中国IP出海不难出圈难

中国特稿:《青绿》《咏春》登陆狮城 热辣滚烫中国IP出海不难出圈难

展现中国岭南功夫文化的舞剧《咏春》,去年10月在新加坡进行了首次海外演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青绿》过去…

展现中国岭南功夫文化的舞剧《咏春》,去年10月在新加坡进行了首次海外演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青绿》过去两年蝉联中国演出市场票房榜舞剧类第一名,2022年也是该榜单综合类第一名,当地年轻人刮起“青绿热”,也培育出不少忠实粉丝。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思仁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新加坡的华族文化艺术,具有本身的独特性。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新加坡人也欣赏接受,但新加坡本位是明确的。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2015年在狮城掀起的热潮就印证了这一点。彼时是《茶馆》时隔29年再度登陆新加坡,演出票一早就售罄,最后还临时加开剧场三、四层观看位置。

属两个不同华语艺术圈 《只此青绿》今年3月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图为演出时期周边产品销售现场。(受访者提供)

据殷晓晨介绍,首场演出约三成观众是从中国专程搭飞机来观剧的粉丝群体。

新加坡近期成了中国高雅艺术演出的海外首选地。去年下半年以来,《咏春》《只此青绿》以及《红楼梦》等三部中国热门舞剧都来到门前,让我国观众有机会现场欣赏中国高水平的前沿舞台艺术。

她认为,地域上的便利,基础设施的成熟,以及同处亚洲的情感共鸣,让新加坡成为文化出海非常好的开山试验田。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原理事长、南洋艺术学院原院长朱添寿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联合早报》,中国来新加坡的演出团队都是专业训练中的佼佼者,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使同样学中文、说华语、热爱艺术,兴趣点也不同,这是两地不同的社会结构所致。

本地编剧:并非不愿花钱 是观众有太多选择

除了能为市场试温,新加坡在舞台技术和工作流程上的标准化操作,也为中国团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经验。

殷晓晨坦言,将《青绿》带到新加坡的初衷,是想通过作品让更多本土观众进入剧场,领略中国传统诗书画的意境。不过从最初几场观众构成看,核心基本盘主要还是新移民和中国观众。六场演出进行到中段,通过口碑相传的本地观众才渐渐多起来。

“你想想,将武松打虎翻译成英文……这个理解本身就隔着一层了。”

以今年华艺节为例,本地华语剧团九年剧场原创的家庭剧《只在乎你》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与香港知名演员汪明荃和罗家英主演的传统粤剧一起领跑门票销售。同样参加这届华艺节的苏州评弹,却鲜有人注意。

同样的,由江苏大剧院原创的《红楼梦》今年9月即将来狮城演出,这部依托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而创作的民族舞剧在中国多地可谓一票难求。

中西文化结合接受度较高 《青绿》海外首秀选定新加坡

以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的舞蹈诗剧《青绿》,由前身为中央歌舞团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从2021年首演至今,《青绿》已在中国62座城市巡演500场,并在2022年获得中国官方评选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

延伸阅读 《只此青绿》如诗如画 舞出千里江山多娇 中国舞剧《咏春》 贯穿现代与传统

不过,长期关注中国影视业的殷晓晨对中国高雅艺术在本地的发展前景仍表示乐观。他认为,随着年轻一代对中国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关注度的上升,他们对中国文化会产生更多兴趣,会愿意更深入地了解。

《只此青绿》今年3月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后谢幕。(受访者提供) 与我国技术团队磨合经验 为日后海外演出提供范例

他说:“舞台两边不仅要打出中文字幕的唱词,还要打出英文字幕”。

该剧重庆场4月29日开票当天,低档位票一抢而空,目前所有场次座位均已售罄,而同期开票的新加坡,各场次各档位还有不少选择。

就在《青绿》来新加坡演出不到一个月前,美国歌坛天后泰勒丝(Taylor Swift)3月初在我国连开六场演唱会,不仅吸引本地歌迷争睹天后风采,大量亚洲国家的粉丝也专程来朝圣,30万观众将本地演出盛事推向高潮。

本地华语编剧李世炬告诉《联合早报》,新加坡观众不是不愿意花钱看演出,而是因为有太多选择,他们也更相信IP的明星效应。

李世炬说,新加坡本土有许多自己的华语创作,而且主创团队熟悉本地社交媒体的运作,更清楚要去哪些渠道找观众,加上这些创作有大量的本土语汇,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观众群。

这一方面是宣传渠道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本地华语艺术爱好者,和中国艺术爱好者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

此次带队到新加坡演出的东方演艺集团品牌中心主任陈娟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新加坡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国家,观众对于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接受度和鉴赏力。

陈娟指出,新加坡对道具数量、器材、各项材料的准备都要求严谨。为了符合新方的标准,演出方做了大量工作,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验,团队对今后的出海计划有了更强的信心,“基本上80%的顾虑都消除了”。

首次承接舞剧商演的殷晓晨说,他从《青绿》在中国的曝光率、支持率和热度分析来看,这个作品出海已经蓄势待发,“此时把《青绿》带来新加坡是个很好的机会”。

不过,即使对通晓华语、爱好华语艺术的本地观众来说,中国新兴的文化演出也不在他们的关注圈内。

有中国媒体报道,《青绿》和《咏春》在新加坡演出时掀起不小热度,还有观众二刷(看两次),但事实上这些讨论几乎都集中在以中国观众和新移民为主的微信、小红书等平台;长期关注华语艺术的本土观众通常浏览Instagram、脸书等社媒,在这些平台中这个话题的存在感很低。

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崛起、中国中产遍布世界各地的当前,优秀中国艺术作品走出了中国,是否就等于“走出中国人”,也成了有意思的新课题。

《青绿》本地承办方、新加坡新影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殷晓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新加坡中西文化结合,对中国文化接受度较高,也有更接近西方文化和认知的观众,能更真实地测试海外市场反应,加上新加坡演出市场特别活跃,所以双方“异口同声都说要到新加坡”。

由“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的《只此青绿》(简称《青绿》)今年3月底首次踏出国门,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连演六场。

中国通俗流行文化或是契机?

新加坡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三部舞剧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大的赏艺便利,对于大量中国观众是专程飞到新加坡看中国作品演出更是恍然不知。这些中国顶级IP(知识产权)来到新加坡,能带来多少火花,也成了观察当前新加坡人对中国文化熟悉度、认可度的指标。

被问到上座率和票房收益,殷晓晨回答:“达到了经济和效益的平衡。”

但他说,这对于纯商业的舞蹈演出已经很不容易了。

《咏春》新加坡演出负责人受访时说,老一代华人对岭南文化符号的认同和了解,是新加坡观众的基础和优势。此外,新加坡演出市场的理念、审美和现实条件与欧美接近,地理上又比欧美便利,“成本更可控”。

《咏春》去年10月1日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结束后与观众合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他总结道,这些磨合的过程,会为中国今后出海的演出团队提供范例和标准,“以后他们(中国团队)再来就很明白(流程)了”。

该剧选段2022年1月31日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进一步打响知名度,使“只此青绿”这一微博热搜话题获得6亿2000万的阅读量和23万5000的讨论量,被誉为“中国舞剧天花板”。

然而,相比眼下新兴的中国舞蹈演出,远渡重洋到新加坡的美国百老汇成熟歌舞剧,在舆论优势和IP培育上都展现出了更强大的号召力。承办方在演出档期、宣发时间和广告形式上也显得更财大气粗。

新加坡演出市场在疫情后迎来一波又一波热潮,从韩国女团Blackpink、华语乐坛歌神张学友,到英国著名乐队Coldplay,再到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汉密尔顿》,都让本地观众应接不暇。

“我们和演出方商量的时候,就一致认为新加坡是海外首演的理想地。”

殷晓晨说,重要的还是让中国的演出走出来,形成一种常态,只有通过定期交流,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今年4月,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本地演出。应邀观看演出的新加坡诗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中美国际学院退休教授李茀民回忆现场观众的反应时说,以新加坡人尤其年轻一代的华文理解水平,要让他们去欣赏中国的舞台艺术,尤其像《牡丹亭》或《红楼梦》这种带着文言文的内容,是很困难的。

全球明星蜂拥而至之际,新加坡也成为中国高雅艺术走出国门的首选地。《咏春》《只此青绿》《红楼梦》等中国热门舞剧先后登上新加坡舞台,新加坡人对这些中国文化IP的接受度如何?中国舞台作品在本地演出市场是昙花一现,还是厚积薄发?

殷晓晨回忆起最初与场地提供方进行技术交流时说,新加坡的工作方式是习惯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十分细致。大到舞台的吊顶和升降、灯光系统,小到电源插头是否匹配相应的电力,每个细节都须磨合。

无论是对中国的演出方,还是对新加坡的承办方而言,《青绿》海外首秀的选址,新加坡都是不二选择。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受访者提供) 新移民是基本盘 应争取本土观众

李茀民也认为不必过分悲观。他说,中国影视节目已经进入到新加坡观众视野,说明他们也开始关注比较有深度和内涵的中国作品,如果加以引导或适当宣传,至少对“70后”这批华语能力比较好、又有消费能力的本地观众来说,是有希望的。

今年8月即将到本地演出的百老汇音乐剧《西贡小姐》演出周期近一个月,本地德士车身目前已经挂起了宣传广告。刚结束不久的《汉密尔顿》演出周期近两个月,在这期间,巴士站牌醒目的巨幅广告也非常吸睛。

被称为《青绿》姐妹篇的舞剧《咏春》去年10月也在新加坡进行了首次海外演出。这部同样由周莉亚、韩真执导的舞剧,展现的是中国岭南的功夫文化。

除了宣传造势的差别,对一般本土观众而言,西方舞台艺术的语汇和内涵相对中国的艺术表演,也更容易理解。

的确,从受众面和票房收益看,舞剧这类高雅艺术本来就很难与演唱会这类流行文化抗衡,但对比《青绿》在中国多地开演前几个月就售罄的热潮,本地市场的反应仍有一定差距。

为您推荐

中国特稿:上海临港不够旺招贤纳士聚人气

上海临港滴水湖地铁站旁新建的办公楼外广告牌,赫然可见这座新城的发展方向: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陈婧摄) 若要实现预期目...

中欧将就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 德国副总理:欧盟对谈判持开放态度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星期五(6月21日)抵达北京后,到胡同参观并接受媒体采访。(路透社) 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就不...

德国副总理:中国支持俄罗斯导致中德经济关系恶化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左)告诉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右),如果北京不支持俄罗斯发起的战争,欧洲和德国就不会减少...

中国前五个月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同比跌28.2%

中国今年前五个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跌28.2%。图为上海陆家嘴金融区远景。(法新社) 延伸阅读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跌至30年...

中国官媒称菲方向中国海警泼洒不明液体 构成恶意攻击

中菲星期一(6月17日)在南中国海阿云津礁(中国称仁爱礁)水域发生冲突。图为菲律宾武装部队星期三晚公布的现场视频。(法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